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21年08月10日
166億殺入動力鋰離子電池范疇 是燒錢還是強化競爭力?
為掌控核心技術、降低成本、保證電池供應穩定和提升品牌競爭力,特斯拉與松下電池“聯姻”建立電池廠的模式正在不斷被新能源車企效仿。不過,部分車企步子邁得更大,車企單獨建電池廠已不有什么清新事。
十一月十九日,總投資166億元人民幣的新敏雅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項目在四川綿陽市三臺縣舉辦開工儀式,項目規劃總產量15GWh,達產后可滿足30萬輛整車的電池配套。值得一提的是,項目背后的投資方主體為造車新勢力之一的威馬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無獨有偶,今年九月份,吉利汽車也曾對外宣布,將投資80億元在湖北荊州市洪湖新灘經濟合作區建設動力鋰離子電池項目,預計2018年完成選址和前期工作,并在2020年建成投產。
車企建電池廠側重點開始分化
可以看出,作為新能源汽車“心臟”的動力鋰離子電池,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競爭力,新能源汽車之間的較量已經從汽車本身向上游電池端展開。但是選擇自建電池廠,還是選擇與電池公司合資建廠,車企的電池廠將側重于什么方面?這些在車企之間已經出現分化,而這種分化,對公司的發展影響也不容小覷。
今年七月,長安汽車與比亞迪在深圳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投資50億元人民幣,聯合成立一家“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動力鋰離子電池合資公司。合資公司緊要聚焦動力鋰離子電池加工、銷售等業務板塊,產量按照10GWh規劃,分階段執行,一期達成產量5-6GWh,二期達成產量4-5GWh。在此基礎上,將來長安與比亞迪還將聯手打造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化平臺。
相對來說,國內動力鋰離子電池獨角獸寧德時代在合資建電池廠這一塊的朋友圈就更為廣闊了。2017年四月,上汽集團與寧德時代成立時代上汽動力鋰離子電池有限公司和上汽時代動力鋰離子電池系統有限公司;今年七月,東風汽車與寧德時代合資成立東風時代(武漢)電池系統有限公司;同樣在七月,廣汽集團也與寧德時代簽署合同,就動力鋰離子電池業務成立一家動力鋰離子電池有限公司和一家動力鋰離子電池系統有限公司,前者主營鋰離子電池、動力鋰離子電池及電池系統的全套服務,由寧德時代控股;后者主營動力鋰離子電池系統,由廣汽集團控股。
從車企與寧德時代合資建電池廠可以看出,車企建立電池廠會更多地把精力放在電池系統(包)范疇,而非電芯本身的加工制造。
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鋰離子電池都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前期都要巨額投入,惟有達到一定規模才能見到效益。更為實際的是,這兩個產業都處于成長初期,電池技術仍在快速迭代更新,還要繼續不斷地提升技術水平來滿足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需求。對車企來說,在電池和車輛兩個方向同時耗費巨大精力顯然不利于公司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
此外,車企自建電芯及pACK廠雖然自主性會更強,但是產品往往緊要供自家車輛使用,有關市場份額不高的車企來說,而這又會很分明地受到自家車型銷量制約,往往很難形成規模,規模效益更無從談起。
但另一方面,新能源車企自己加工電池組是車企做好“三電”配合的關鍵,也是車企掌握純電動汽車核心競爭力的前提,從這個角度看,車企自建電池組廠而不是外購電池組更利于其長遠發展。同時,新能源車企自建電池組廠還可以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車電池總成本。有數據顯示,當前,三元電池組的售價約為1.3元/Wh,而三元電芯的成本不到0.9元/Wh,車企自建廠加工電池組可以有效降低電池的采購成本,并減少對電池供應商的依靠。
對電芯公司來說,筆直供應電芯給車企,而無需依據車企名目繁多的要求加工不同型號的電池組,也能減輕技術支持和售后服務壓力,這樣公司可節省精力專注于電池性能本身的研發和加工,更加有利于電池公司自身的發展和電池技術的進步。
同為造車新勢力一族,愛馳汽車的選擇與威馬汽車理念并不相同。愛馳汽車電池組總成于今年八月在其常熟電池組廠正式下線。愛馳汽車堅信,整車廠不僅響應電池加工商之間達成深度合作,更要自主布局電池組廠,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推進電池相關技術的研發、實現高標準的電池管理系統與品質控制,更加有利于將來運用實際數據進行電池優化迭代。
動力鋰離子電池行業洗牌正酣此次進入是不是明智?
大環境下,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經過前幾年的高速發展,目前正經歷陣痛,進入行業洗牌期。動力鋰離子電池使用分會數據顯示,今年十月,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前十家公司的裝機量已經占到了總裝機量的87.18%,行業集聚效應正在加速形成,將來將可能有更多電池公司被洗牌出局。而車企在不具備技術積累的前提下盲目介入電芯加工顯然并不理智。這也是為甚么大部分車企會選擇采購電芯、自己組裝電池組的形式,而不是全部由自己來完成。
值得留意的是,今年九月份,威馬汽車首款產品EX5剛進入批量交付階段,今年的目標是交付1萬輛新能源汽車。但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既有國內外傳統車企巨頭轉型新能源戰略的圍殺,也不乏眾多造車新勢力的強勢攪局,威馬汽車每年可滿足30萬輛整車的電池配套項目將來將能裝配多少車輛依然是個未知數。
曾經依賴電池起家的比亞迪,雖然趕上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浪潮,新能源汽車銷量遙遙領先,自家電池一直保持著高速上升,但市值卻被專注于電池加工的后來者寧德時代輕松超越也能間接說明一些問題。目前傳言比亞迪正在分拆電池業務,獨立運作上市,希望重新打造電池強勢公司。盡管如此,但有一點也不可否認,為擺脫電池等核心業務板塊對外部電池制造商的依靠,一些市場份額較大的國際車企巨頭,仍會從戰略角度考慮自主研發投建或投資電池公司,目前歐洲的寶馬、大眾、戴姆勒等都在電池技術研發上蠢蠢欲動,希望擺脫對亞洲電池公司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