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23年07月17日
鉛酸電池巨頭天能動力的"贏者詛咒":充電鋰電池業務陷入困境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在著作《贏者的詛咒》中說,大公司是市場上的贏家,贏家就往往會過于自負,總認為自己比市場上的其他參和者判斷更為準確,明明在市場競爭中勝出了,最終卻落入了一個,這個悖論就叫做"贏者的詛咒"。
這就是我國最大的電池生產公司天能動力(00819.HK)董事長張天任目前遇到的問題。
八月十日,一則未引起廣泛注意的通告表明,作為我國最大的鉛酸電池制造公司,張天任一手創辦的天能動力曾經試圖加快鋰離子電池業務的發展,但是三年來的嘗試證明,天能鋰電業務已經陷入了困境。
天能動力通告稱,公司將以1.27億元收購管理層持有的浙江天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能能源")合計40%股權。
天能能源是天能動力旗下承擔鋰電業務的載體。
三年前,張天任對天能能源寄予很大的希望。為了激發團隊的活力,天能能源開始進行管理層持股改革。2016年,包括張天任在內的管理層以1.14億入股天能能源40%股權。
按照張天任的規劃,天能能源分拆后,第一步是進行管理層持股改制,第二步考慮引進戰略投資者,第三步回歸國內上市。
僅僅過了三年,管理團隊就喪失了信心——因為經營不善,兩年虧掉1.7億元后,天能動力以11%左右的溢價回購了管理層的股份,管理層成功逃出。
天能錯失最佳進入鋰離子電池機會
這又是一例鉛酸電池公司轉型鋰離子電池業務的故事。
1986年,張天任所在的浙江省長興縣一個村子辦了一個蓄電池廠。1988年,因經營不善,電池廠面對倒閉破產的危機,26歲的張天任拿著借來的5000元大膽地接手了這塊燙手山芋。
2007年,張天任將天能動力成功推上了香港主板,成為"我國電池第一股"。
有一種說法,天能多年來在鉛酸電池行業構筑起來的壁壘并非是其品牌、技術,而是其龐大的渠道體系。天能深耕鉛酸蓄電池30多年,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營銷體系,在全國有接近30萬家的營銷網點,這是令同行業其他公司望塵莫及的最大的競爭力。
所以當全球最大的鉛酸電池公司美國江森2005年進入我國市場的時候,發現這是一個難以攻克的壁壘。
然而,在動力鋰電池領域,曾毓群讓這個壁壘失效了。
在創辦ATL十二年,并將ATL做成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電池供應商之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曾毓群開始二次創業,2011年將ATL的汽車動力部門剝離出來,在福建寧德成立CATL,就是CATL新能源。
這位博士毅然決然殺入動力鋰電池那一年,天能動力實現營業收入54.38億元,同比上升44.9%,實現凈利潤為6.16億元,同比上升77.9%,毛利率接近30%。
但是6年以后,CATL成功在A股上市,市值高達1500億元。2017年這家獨角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99.97億元,同比上升逾34%;實現凈利潤39.72億元,同比上升31.4%;毛利率高達36.2%;動力鋰電池出貨量高達12GWh,穩居全球第一。
2017年天能動力雖然實現營業收入269億元,同比上升25.2%;但是毛利率僅為13.0%,同比降0.8個百分點;歸屬股東凈利11.78億元,同比上升37.3%。
截至目前,天能動力市值只有100億元左右,僅為CATL的1/15。
7年時間,足以改變一切。
張天任很早就意識到動力鋰電池的廣闊前景,天能能源成立于2004年,起初重要研發生產鎳氫電池,2008年左右開始進入鋰離子電池業務領域。2013年,張天任在天能動力提出"一穩三快"戰略——穩健發展電動自行車電池,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微型電動汽車電池及廢舊電池回收業務。
2015年,產業環境的巨大變化加速了他的布局。
那一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呈現爆發式上升,產量37.9萬輛,同比上升3.5倍,當年十一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在整體汽車行業里的占比首次突破1%關卡。當年,我國正式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的增量市場。
2014年到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突然熱鬧起來。樂視、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等新造車勢力突然擁進這個充滿巨大想象力的藍海。
鋰電業務遭遇贏者詛咒
根據能見的了解,天能鋰電業務遭遇困境,重要歸咎于三個方面原因:一是受市場整體環境影響,補貼退坡;二是贏者詛咒,原先的鉛酸電池老大身份并不意味著在鋰離子電池方面有優勢,反倒成為阻礙;三是質量品質存在一些問題。
熟悉天能集團的多位人士說:"贏者詛咒是最重要的原因。"
2015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天能動力通告,計劃將鋰離子電池業務分拆回歸國內上市。根據野村證券2015年十一月份公布的報告,目前天能鋰離子電池產量1.25GWH,當時位列我國第6位。
按照張天任的設想,天能能源分拆后,第一步是進行管理層持股改制,此舉將激發新團隊活力,第二步考慮引進戰略投資者,第三步回歸國內上市。
2016年初,張天任宣布公司"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業務已獲得聯交所分拆批準,計劃于2016年六月前在新三板掛牌試水,中長期瞄準主板或中小板。
在管理層持股之后,天能能源管理團隊曾經接觸過數家投資機構,最終不了了之。按照天能的設想,不融資,公司同樣可以直接上市。
在轉型之前,2013年和2014年,天能能源凈利潤分別為1230萬元、1269萬元,但是2016年和2017年,天能能源合計出現了1.6億元虧損,到2017年底公司凈資產只有區區1.16億元。
截至去年年底,天能鋰離子電池電芯及pack有效產量2.5GWh,出貨量只有1GWh。
在2017年動力鋰電池出貨量排名前十位中,天能鋰電的影子都沒見著。
2017年全年動力鋰電池出貨量前五大鋰離子電池公司市場份額為67%
熟悉天能能源的人說,公司對鋰離子電池寄予的期望值很高,但實際上在資源方面,也許并未給予足夠的支持,畢竟鉛酸蓄電池占絕對的主導地位。2017年,鋰離子電池業務銷售收入為12.23億元,占天能動力總銷售收入比重僅為4.55%。
從天能大集團層面看,因為鋰離子電池收入占比太少,作為公司最賺錢的傳統鉛酸電池業務團隊,在公司處于絕對的強勢地位,無疑得到了公司重要的資源支持。
進退兩難
至于天能鋰電陷入困境的第一個因素,是一個普遍現象——數據顯示,我國動力鋰電池產量2016年達到101GWh,2020年將達到近250GWh,而對應需求方面,2016、2017年分別僅有27GWh、37GWh,而2020年也僅有101GWh。整體供應量是需求量的數倍,行業結構性產量過剩極其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