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23年01月11日
寧德"造車沖動"背后:國內動力鋰電池市場上演功守道
△作為國內動力鋰電池的龍頭老大,CATL自然不會眼睜睜看著各大主機廠紛紛入股自己的競爭對手而無所作為
導語:各大主機廠投資電池廠最近成為一股風潮,最近戴姆勒大中華區以9.045億元的價格戰略入股孚能科技,參和其科創板上市,成為孚能科技的重要股東之一。這成為繼大眾入股國軒高科,恒大收購卡耐新能源,以及TSLA收購Maxwell之后又一個主機廠切入動力鋰電池領域的案例。主機廠在動力鋰電池領域攻城略地,反倒讓CATL這樣的國內動力鋰電池公司奮起反擊。近日CATL對外通告,將對上下游公司投資190億元,其中境外投資不超過25億美元。而有關寧德是否將直接進軍造車領域頓時成為各方關注的一個焦點。
作為電動汽車不可或缺的核心零部件,動力鋰電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去年,奔馳、奧迪、捷豹等都遭遇到了由于電池供應不足導致電動汽車產量減少以及客戶交付延遲的問題。關于主機廠來說,電動化趨勢如今已經不可逆轉。想要在電動汽車時代依然能夠大顯身手,為自己找到可靠的電池來源至關重要。此外,電池的性能也成為決定電動汽車整車性能的最重要一環。假如單純只是從供應商那邊采購電池,那未來在電池性能上的同質化,必然無法將自己的產品力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
主機廠深度綁定電池公司
孚能電池,作為國內知名的動力鋰電池供應商,重要是以軟包鋰電池聞名。作為國內最大的軟包鋰電池出貨商,孚能電池在軟包領域一馬當先。相比于硬包電池,軟包鋰電池擁有安全性能好、重量輕、容量大、內阻小且設計靈活等優點,但其較高的開發成本是阻止其再國內大規模推廣應用的重要原因。不過關于戴姆勒這樣的豪華品牌來說,其更高的產品溢價給到了它更大的物料成本空間,兩者牽手也就不足為奇。戴姆勒入股之后,孚能科技將加入到奔馳下一代EQ項目的開發過程中;同時孚能科技將在德國沃爾芬建電池廠,為戴姆勒的全球項目供應可靠的動力鋰電池保障。
△戴姆勒汽車是此次孚能汽車科創版上市的唯一整車參司,雙方未來合作空間巨大
參和江淮混改的大眾,成為了同在安徽的動力鋰電池廠商國軒高科的大股東;戴姆勒投資了同樣是和其在國內合作伙伴北汽有著諸多業務往來的孚能科技;寶馬則已經和CATL深度綁定,并帶著CATL進軍歐洲市場;沃爾沃汽車則同時選擇CATL和LG化學作為其國內和國外的電池供應商。
△戴姆勒入股之后,孚能科技將順勢加入到奔馳下一代EQ項目的開發過程中
主機廠和動力鋰電池供應商的深度綁定,在為自己找到可靠、穩定且滿足要求的電池來源的同時,關于大眾、戴姆勒這些入股動力鋰電池供應商的主機廠們,也能分享到一部分電池生產端的紅利,不讓自己錯過數以萬億計的動力鋰電池市場的發展紅利。通過股權關系,這些外資主機廠也能更多更深地去了解動力鋰電池的前瞻發展技術,為徹底釋放當前動力鋰電池潛力做工程上的技術儲備,同時也能確保自己關于新的動力鋰電池前瞻技術可以有最及時的獲取渠道。這個其實和TSLA收購Maxwell有異曲同工之妙,2億多美元,讓TSLA可以暢想整個儲能領域。
△收購Maxwell,TSLA瞄準的是整個儲能領域,其市場規模比車載動力鋰電池更大
CATL的反擊
作為國內動力鋰電池的龍頭老大,CATL自然不會眼睜睜看著各大主機廠紛紛入股自己的競爭對手而無所作為。和主機廠成立的合資公司,其實只是一種淺層次的合作。電池公司通過受讓一部分的利益來換取主機廠的通行證,但這種模式卻存在幾個弊端。CATL無法深入參和到主機廠的項目研發中,使得電池和整車之間更好地進行一個匹配;主機廠不會降自己搜集得到的客戶反饋信息給到CATL;關于大眾、戴姆勒這樣主機廠來說,自己進行底層技術的研發,才是確保日后在自己車上可以推出有競爭力的電池,將自己的命運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CATL和一眾國內主機廠簽署的合作協議,僅僅停留在非常表面的合作上
所以目前在股票市場一路狂飆的CATL,在確保自身的研發投入的情況下,自然而然會在產業鏈上下游尋找機會。在產業鏈上游,通過入股很多原材料公司,確保自己的動力鋰電池的原材料不會出現供應中斷的思路,和主機廠入股電池公司如出一轍。
△蔚來的電池資產管理業務,和CATL可以發揮最大的戰略協同效力
此外,CATL也被傳出將投資蔚來的電池資產管理公司,深度參和蔚來的換電項目。這筆投資目前被廣泛看好,現在無論是從國家政策層面,還是從消費者使用層面,都對換電技術給予了比較高的關注。換電技術不僅將大幅降低消費者的購車成本,免除消費者對電池的各種顧慮,同樣也有利于廠商關于電池的梯度利用,以及完全回收,實現消費者、廠商以及社會的三方共贏。所以在上游公司之外,CATL也可以將更多的投資資源投入到這類項目上。
△在寶馬訂單的支持下,CATL已經在歐洲設廠
CATL造車還是要緩緩
外界傳得沸沸揚揚的CATL將投資造車項目,更是吸引了不少眼球。其實在造車領域,CATL之前就有一筆不那么成功的投資。和一汽一起投資曾經的新勢力造車明星公司---拜騰,是CATL首次試水整車業務。但拜騰白白斷送之前的大好形勢,讓CATL第一次試水造車幾乎無功而返。由于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即使一汽愿意出手重組拜騰,它也沒有辦法復現蔚來和小鵬在國內的局面。不過在國家推動汽車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倒是給CATL供應了一個參和整車制造的機會,但筆者還是不建議CATL去造車。雖然現在CATL不差錢,但造車的負擔不是說背就能背得動的。上百億的投資,在汽車制造領域根本濺起什么浪花。而且CATL沒有造車相關經驗的積累,關于整車來說,電池固然是最重要的零部件,但充其量也只是一個總成。其他數以千計的零部件,出現任何的問題,都有可能導致召回。
△拜騰白白斷送之前的大好形勢,讓CATL第一次試水造車幾乎無功而返
和燃油車相比,決定電動汽車成敗的關鍵在于電池。誰的續航里程更長、壽命循環更多、充電時間更短、能量密度更高,誰就能在電動汽車時代的競爭中占據最有利的位置。所以相比于產業鏈上下游的拓展,CATL最該關注的肯定是關于電池前瞻技術的探索,假如可以像Maxwell相同拓展到整個儲能領域,那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換電技術以及電池梯度利用,都能發揮重要的用途。
△將業務拓展到整個儲能領域,應該是CATL將來要考慮的戰略方向
點評
作為影響電動汽車性能的瓶頸因素,我們在突破電池性能局限性上還有很多可以去研究去探索的,對此CATL要保持自己的戰略定力,不能腦子一熱貿然去造車。各大主機廠選擇入股電池公司,不僅為了確保自己日后的電池供應,更是希望自己在電池技術上能夠有所建樹。無論是新貴TSLA,還是老牌的奔馳、豐田、大眾,都在電池前瞻技術研發上有所布局。即使在互聯網時代,汽車行業仍然是技術為王。不管怎么合縱連橫,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頭部公司,才能擁有更大的話語權。我們的自主品牌,除了比亞迪之外,幾乎都要敲響警鐘。動力鋰電池,不是真的靠供應商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
下一篇:動力鋰電池回收的"黑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