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23年03月15日
如何建立電池等行業(yè)碳足跡評價標準?
2022年十月二十六日,湖北恩施,宣恩縣一處電動汽車充電樁,電動汽車在充電。(視覺我國/圖)
碳足跡漸漸在國際貿易中扮演關鍵角色,特別是在動力鋰電池等行業(yè)。歐洲議會此前通過的《歐盟新電池法規(guī)》規(guī)定,從2024年七月一日開始,只有申報了碳足跡的電池才能投放到歐洲市場。
然而,我國目前沒有建立起電池等行業(yè)的碳足跡認證體系,國內相關公司面對出口合規(guī)風險。碳足跡(CarbonFootprint)是指公司、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在生產過程中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量。在商品上加注的碳足跡標簽被稱為碳標簽。
首先,我們反對以氣候變化為名設立任何形式的貿易和技術壁壘,這是一種單邊措施,在道義上站不住腳,在實踐上也不利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zhàn)。2022年十月二十七日,生態(tài)環(huán)境部舉辦例行新聞公布會,生態(tài)環(huán)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回應南方周末記者提問時稱。
李高同時表示,從國內落實雙碳目標的工作需求來看,也有必要開展碳足跡評價,推動建立碳標簽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將建立健全重點產品碳排放核算的方法,研究產品碳排放核算通則和重點行業(yè)產品碳排放的核算細則,會同行業(yè)主管部門推進重點行業(yè)產品碳排放核算細則方法研究和公布。
我國將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基礎數據庫
無論是碳足跡還是碳標簽,都是舶來品,最早起源于英國等歐洲國家,并漸漸在一些發(fā)達國家流行。在商品上加注碳標簽,能引導消費者選擇更低碳排放的商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022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CATL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毓群提交提案,建議加快我國電池碳足跡方研究,推動中歐電池產品碳足跡方的協調和互認。CATL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生產商。
李高稱,開展碳足跡評價,不僅有利于推動我國的重點產品出口和提升相關產業(yè)國際市場競爭力,還有利于強化公司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主體責任,提升品牌價值,增強公眾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營造綠色低碳發(fā)展的良好氛圍。
李高介紹,我國已在碳足跡和碳標識領域開展了一些探索。例如,已指導有關行業(yè)協會,公布了包括LED照明、電視機、微型計算機等產品碳足跡評價的團體標準。2021年十月,國務院印發(fā)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法》亦提出,建立重點公司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等標準,探索建立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
在這個方面,我們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李高表示。例如,推動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基礎數據庫;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我國產品碳足跡、碳標簽的制度研究,推動相關制度的建立;配合有關部門探索建立更加適應國際貿易新形勢、新規(guī)則的認證體系,開展靈活務實的多雙邊合格評定的互認合作。
碳關稅是把氣候問題擴大到貿易領域
電池行業(yè)碳足跡背后,和電池乃至電動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有關。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公布的2021我國鋰電產業(yè)發(fā)展指數白皮書顯示,2021年底,我國動力鋰電池產量約占全球的70%。歐盟的電池產量有限,正大力扶持本土電池公司發(fā)展。
多個歐洲國家頒布的禁售燃油車時間表表明,未來歐洲汽車市場將以電動汽車為主導,而電池是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2017年,旨在促進和發(fā)展本土電池電芯生產的歐盟電池聯盟(EBA)成立。2022年四月,EBA提出新的行動計劃,希望到2030年歐盟本土電池產品能滿足自己90%的市場需求。
引起廣泛關注的《歐盟新電池法規(guī)》和2019年底歐盟委員會提出的《歐洲綠色協議》緊密相連,后者是歐盟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頂層設計。
在《歐洲綠色協議》中,有一項關鍵政策是建立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俗稱碳關稅)。碳關稅一般指嚴格實行碳減排政策的國家或地區(qū),要求進口(出口)高碳產品時繳納(返還)相應的稅費或碳配額。
2022年六月二十二日,歐洲議會通過了有關建立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草案的修正方法,依據修正案,2023-2026年是碳關稅實行的過渡期,2027年起,歐盟將正式全面開征碳關稅。
李高表示,歐盟制定的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實際上是設置了新的準入門檻,會導致我國相關產品出口難度新增。
2021年七月,生態(tài)環(huán)境部新聞發(fā)言人劉友賓也曾對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作出回應,他稱,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本質上是一種單邊措施,無原則地把氣候問題擴大到貿易領域,既違反WTO規(guī)則,沖擊自由開放的多邊貿易體系,嚴重損害國際社會互信和經濟上升前景,也不符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巴黎協定》的原則和要求,特別是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等原則,以及自下而上國家自主決定貢獻的制度安排,助長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之風,會極大傷害各方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性和能力。
劉友賓表示,中方始終認為,多邊主義是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唯一出路。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zhàn),各國是命運共同體,應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原則和國家自主決定的制度安排,通過更廣泛的全球合作,采取符合各自國情的氣候行動,攜手應對氣候變化。
上一篇:鋰金屬電池攪熱能量密度賽道
下一篇:車企為何爭相自造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