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23年02月28日
CATL、比亞迪、特拉斯"跨界"搶鋰,全球鋰礦資源爭奪戰加劇
前言
【多公司"跨界"搶鋰,全球鋰礦資源爭奪戰加劇】在下游需求旺盛的支持下,鋰礦資源爭奪戰持續加劇。今年以來,鋰電行業公司紛紛加速布局上游鋰礦資源,越來越多的資本也樂于跨界布局鋰礦。高工鋰電數據顯示,下半年以來就有超20家公司跨界布局鋰電,其中的上市公司包括金圓股份、鞍重股份等。
參考消息網十月十七日報道外媒稱,近日,為鋰電池開發作出貢獻的科學家吉野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種電池被廣泛用于智能手機、純電動汽車(EV)和蓄電池等,全球的需求正在擴大。鋰電池需求上升正在給原材料領域帶來新的商機。除了商社和資源公司外,電池公司和IT公司等跨界公司也掀起錯綜復雜的爭奪戰。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十月十六日報道,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全球重要鋰礦山霍布奇,2020年下半年啟動生產的準備工作正在推進。有一家公司認為,涉足從開采到冶煉業務的加拿大尼馬斯卡鋰業公司屬于有潛力的投資對象,并對此進行了出資。那就是倡導"信息革命"、積極投資人工智能(AI)和移動出行領域的日本軟銀集團。
報道稱,軟銀集團2018年四月投入約80億日元(一日元約合0.06元人民幣),取得了尼馬斯卡鋰業公司的9.9%股權。對軟銀集團來說,這是首個礦山投資項目。該礦山的預計鋰產量為3.3萬噸,軟銀集團將長期直接采購最多20%。首先向軟銀集團涉足的光伏發電業務的蓄電池供應鋰。
隨著上游原材料的爭奪尤為激烈,各家紛紛瞄準鋰礦。CATL今年三月收了加拿大魁北克省一個鋰礦項目的控股權;比亞迪公司選擇在智利布局鋰資源開發;我國鋰化工行業巨頭成都天齊實業已經收購了智利化工礦業公司(SQM)2%的股份,還收購了澳大利亞泰利森鋰業(TalisonLithium)等。
RWR咨詢公司稱,我國公司進行了逾10億美元的鋰礦交易,重要是汽車公司和汽車供應公司。而2016年的這一數字是零,2015年為1.78億美元。
到2020年,僅CATL、比亞迪、LG化學三家電池巨頭的規劃產量就達204GWh。而天津力神、萬向123、捷威動力、松下、SKI、三星SDI等國內外電池公司也都在積極擴大產量,屆時對原材料的爭奪也必將進入白熱化。
和此同時,日本公司也在加緊獲取鋰資源權益。從事醫藥行業的日本興和公司收購了SQM逾2%的股權,還計劃參股力拓礦業集團;阪和興業公司則投資了在墨西哥有鋰礦項目的加拿大公司。
日本豐田通商和澳大利亞資源開發巨頭組建了合資公司,在阿根廷奧拉羅斯鹽湖附近建立了鋰提取基地,年均產量為1.7萬噸。出于今后需求量上升的預期,豐田通商在今年一月宣布了將產量擴大至4.2萬噸的計劃。
另一方面,下游車企也加入到鋰礦資源的爭奪之中。長城汽車在2017年以1.4億元入股澳大利亞鋰礦商PilbaraMinerals,以確保充足的鋰供應;今年寶馬和贛鋒鋰業簽署了鋰和鈷原材料供應合同,以供電動汽車電池所需;大眾汽車正在尋找動力鋰電池重要原材料的長期戰略解決方法,以確保產量和價格的穩定;特拉斯也和智利鋰礦巨頭SQM進行談判,欲在智利建廠來生產高質量鋰。
電池我國網認為,誰掌握了鋰資源供應鏈,誰就將控制鋰電池產業的未來。雖然國內公司在全球鋰資源爭奪戰中,已經拿下多座戰略要津,但是我國鋰資源緊缺的局面目前依然沒有改變,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圍繞鋰資源的爭奪戰也會越加激烈。家中有糧,心中不慌。國內公司在加緊海外布局的同時,也應加快提高開采和提煉技術水平,開發國內鋰資源市場,真說不定也會發生"美國頁巖氣式"的技術革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