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23年02月28日
動力電池行業監管方式升級
最近,為進一步加強鋰離子電池行業管理,推動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工信部對《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以下簡稱《規范》)和《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通告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進行了修訂,形成《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18年本)》(以下簡稱《2018年本規范》)和《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通告管理暫行辦法(2018年本)》(以下簡稱《2018年本暫行管理辦法》),新版政策將于2019年二月十五日起正式施行。
記者對新舊兩個版本的文件做了比較,梳理出幾點不同:
第一,不再強調規模,要求提升技術。根據《規范》,公司應滿足多項規模要求:電池年產量不低于1億瓦時;正極材料年產量不低于2000噸;負極材料年產量不低于2000噸;隔膜年產量不低于2000萬平方米;電解液年產量不低于2000噸,電解質產量不低于500噸。
《2018年本規范》取消了對生產規模的相關要求,而是針對技術創新和技術指標提出了要求,重要包括兩點:一是應具有電池正負極材料鐵、鋅、銅等金屬有害雜質檢測能力,檢測精度由不低于1ppm,精確到不低于10ppb,要求提高了100倍;二是規定研發經費不得低于當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3%。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本規范》不再要求公司必須具有高新技術公司資質或省級以上獨立研發機構、技術中心,改為鼓勵公司取得高新技術公司資質或省級以上研發機構、技術中心。
相較而言,《2018年本規范》新增了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的相關規定。在智能制造方面,鼓勵公司積極開展智能制造,降低運營成本,縮短產品生產周期,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不良品率,提高能源利用率;在綠色制造方面則特別提出,鼓勵公司打造綠色供應鏈,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促進供應鏈中的利益相關方遵守行業標準與規范,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建立廢棄鋰離子電池回收處理體系。
《暫行辦法》規定,整改不合格或者發生重大質量事故以及停產超過1年的,工業和信息化部撤銷其通告資格。撤銷通告資格的公司,經整改合格1年后方可重新提出通告申請。而《2018年本暫行辦法》則規定,被撤銷通告公司的重新申報材料將在兩年內不予受理。
此外,《暫行辦法》規定工信部組織或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對通告公司產品進行抽查。抽查不合格的公司,將通報并責令其予以整改;一年之內持續兩次抽查不合格的公司,視為不能保持《規范條件》要求?!?018年本暫行辦法》則取消了其中“一年之內”的時間限制。
根據《2018年本暫行辦法》,工信部負責全國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通告管理工作,組織對公司申請材料進行復核、抽檢、公示及通告,公布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通告名單并執行動態管理。公司申報時上一年實際產量應不低于實際產量的50%。同時也要求,公司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量、技術水平低的鋰離子電池(含配套)項目。對促進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等確有必要的新建和改擴建項目,由行業主管部門按照相關規定組織論證,論證通過可予以執行。
行業人士表示,新政的執行簡化了對鋰離子電池四大材料公司的產量和工藝技術參數要求,將技術主導權進一步歸還給公司,與此同時一些技術不達標的落后產量也將逐漸被市場淘汰。而針對鋰離子電池的上游材料生產公司質量檢測的標準提高,無疑也將對包括新能源車用動力鋰離子電池在內的相關鋰電原材料質量提升有著重要意義。
下一篇:角力與共生 全球動力電池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