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23年02月21日
動力鋰電池公司如何在博弈中抉擇?
如果說,作為國內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領域的標桿,比亞迪代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的發展水平。那么,同樣是做電池起家,通過整合產業鏈上的優質資源建立起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聯盟的沃特瑪,則代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風向。
據了解,2013年10月,沃特瑪聯合動力電池、電機、電控驅動系統、動力總成、充電設備、運營平臺等機構建立中國沃特瑪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聯盟(簡稱沃特瑪創新聯盟),使得沃特瑪在整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發展的過程中更有把握。實際操作中,聯盟并沒有采取全權包辦的模式,沃特瑪將會根據當地公司需求,給出整車方案,結合當地車企的底盤方案和車身方案,在聯盟中的企業中去推薦,選用聯盟中的核心零部件來配套。
2017年將是動力電池產業鏈走向深度融合的一年,產能過剩、政策調整等都會成為催化劑,加速資源整合,推動優勝劣汰,提高行業集中度。我們還會看到更多的企業開始涉足自己主營業務之外的領域,他們會學著整合行業資源,構建技術壁壘或產業聯盟,慢慢的開始向集團化業務進軍。
在博弈中抉擇,博學還是精專?
基于行業現狀,很多企業都會選擇進行全產業鏈布局。而產業鏈的延伸,并不一定要把相關企業或業務納入自己的旗下,以資金、技術、市場為紐帶的參股、控股、交叉持股、合資建廠等現象將更為常見,這些方式在短時間內就可以聚集一批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形成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
拿動力電池企業和新能源整車企業這對“相愛相殺”的搭檔來說,盡管處于博弈階段,但這絲毫不影響兩者的頻繁互動。近期就有駱駝集團-唐駿汽車、東旭光電-申龍客車、欣旺達-國金汽車等達成戰略合作,而且合作雙方均不滿足于簡單的供求關系,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更深層次的戰略合作。
而動力電池與整車企業深度合作帶來的益處非常明顯,除了提高車企和電池企業的研發效率,有效提升產品匹配性、安全性之外,未來類似這種“整車+動力電池”的產業鏈模式或成為動力電池領域商業模式的新趨勢。但也有業內人士提醒,只有保證自身在原有業務和新興業務的雙向提升,才能形成“1+1>2”的效果。這又談何容易!
利益最大化和風險成本最小化是博弈的目的。我們知道,動力電池企業進入整車領域,存在著較大的技術壁壘,但是同樣整車企業進入動力電池領域,也一樣會出現技術方面的不了解。這就存在著一個問題:企業究竟選擇博學還是專精?
以技術壁壘不那么明顯的電池PACK為例,電池中國網在《專業電池PACK企業未來將擁有更多市場機會》一文中分析過,隨著動力電池產業鏈上電芯廠商與模組廠商專業化分工趨勢日漸清晰,未來五年專業第三方PACK企業所占電池系統PACK市場比重將達40%以上。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專業第三方PACK企業能夠成為資本標的的重要選擇。猛獅科技董事長陳樂伍也表示,“電芯和PACK分離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就整個動力電池產業鏈來說,專業化分工,可以實現電芯、零部件的標準化。只有通過精細化分工,才有可能把供應鏈打通起來,因為精細化分工可以為產業鏈各環節帶來最低的成本。也因如此,選擇“專精”的企業未來會更有“錢途”。
不要“雞同鴨講”,更不要輕易“裸泳”
電池企業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汽車企業的節奏與之又不大一樣,因此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產品是行業的普遍呼聲。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電動汽車不是簡單的汽車電動化,電動汽車出現問題也不都是因為電池……上下游的有效溝通才是動力電池產業鏈健康發展的關鍵。因此,業界在強調“術業有專攻”的時候,也應該呼吁動力電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能夠有更多的交流,才不至于出現電池企業和整車企業之間“雞同鴨講”的尷尬局面。
從目前動力電池產業現狀我們也可以看出,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的結構性過剩的局面,造成部分行業資源的浪費。在這背后,有“一哄而上”的投資擴產模式造成的負面影響,而更多的是因為產業鏈上下游的溝通不到位、產業整合的缺乏。
對此,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原誠寅表示,動力電池企業應該從整車企業的角度出發,進行標準化生產。整車企業更愿意電池企業開發一款用滿足國際標準的電芯或模組組裝而成的、標準化的電池包。另外,他也希望電池企業能盡力做好自己的電芯,而不是去想如何獨占市場。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許多的整車企業依靠資本并購等方式來進入動力電池領域,例如,京威股份與正道集團在寧波成立合資公司,生產鈦酸鋰電池;豐田汽車早在2013年就與湖南科力遠成立合資公司,制造并組裝搭載于汽車的鎳氫電池模塊……需要警惕的是,脫離主營業務進行各種資本運作和產業投資,更多是一種投機行為。在風險不斷積聚的情況下,貿然進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有可能遭遇重大挫折。借用巴菲特的一句名言:只有退潮時,才知道誰在裸泳!
協同發展需要整車和電池企業“平起平坐”
要想解決目前動力電池研發和整車企業發展脫節的現狀,首先要找準“病根”。目前高速發展的動力電池產業逐漸暴露出來的問題有:行業結構性過剩明顯,上游材料漲價、補貼政策調整造成企業資金壓力過大,部分政策制定未能充分考慮動力電池產業現狀等……在這種行業現狀下,要與整車企業“平起平坐”,動力電池企業面臨的難題并不小。
3月19日在北京成立的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就是在這一產業發展背景下誕生的。據動力電池應用分會首屆秘書長張雨介紹,動力電池應用分會成立后,將通過開展一系列行業活動,推動動力電池產業鏈協同發展。
盡管有了行業協會的協助和支持,動力電池產業依舊需要冷靜下來,思考未來發展道路:那些盲目、躁動、貪婪、甚至狂妄,有可能毀掉一個行業;而短時間的蟄伏和調整,未必是壞事,反而可以讓我們看清自己,看清現實,尊重規律。電池中國網認為,動力電池產業鏈最優的前進方向必是協同發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處于平等地位、擁有同等的話語權,最終共進步、同發展。而這一切的基礎是,上下游企業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份內工作。
上一篇:TSLA電池穩定性遭質疑